第一百一十七章 CJ750前世今生2-《重生之自主汽车梦》


    第(2/3)页

    宝马摩托的动力性和行驶可靠性都被完美保留了下来,苏联仿制者只不过对宝马R71进行了零件的少量简化。

    德国人为了保护摩托驾驶者和乘坐者在严寒驾驶中不被冻伤,在驾驶车把和挎斗内设计了一套加热系统,利用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加热,而苏联人则彻底抹去了这套零件。

    在洪都机械厂仿制的时候,由于参照实物是已经去掉加热系统的乌拉尔M72,所以根本无人知道原始的加热设计。

    还有一项仿制中消逝的设计是风门和动力分配挡,R71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出到挎斗上,并以手动拉杆的方式调节,可M72则把风门和动力分配挡挪到了脚的位置,并且不能将30%动力输出到挎斗上。

    从宝马R71到乌拉尔M72,再到洪都仿制版,也并不只是简化,苏联人仿制M72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大量装备部队,而中国的仿制版除了军用,还承载着观礼等多种设计任务。

    杨全现在用肯定的语气说这个技术不难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生产750的技术早就被传播到各地了。而这其中也是有一些故事的。

    当时这种仿制摩托有两个工厂生产,发动机厂在株/洲,整车厂在南/昌。洪都机械厂为了研制强5飞机,就把以前仿制摩托成立的第五车间给借调走了,摩托的流水线生产和再研制任务被转移到机械厂的技校生产。

    后来某些原因让最初参与长江75d研发的技术员们,陆续被下放到南昌航校和南昌周边地区,也正是这些下放者,成了此后延续长江750生命的核心力量。

    他们下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拿走技术资料和图纸,可凭着对长江750测绘仿制时候的熟悉,一群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和校办工厂(后改名为赣江机厂)的人,悄悄在洪都机械厂外也造起了750摩托,并且也使用长江750的商标。

    这群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的技术骨干不仅凭借脑中的印象再造出了长江750摩托,并且使用宝马R71东北摩托联盟所不具备的锻造工艺,以改良方式优化着长江750的设计和制造。

    所以整个70年代,不仅是洪都机械厂在生产长江750摩托,南昌航技工学校和赣江机械厂也在开足马力生产。

    而之后因为图纸大规模传播,技术人员的互借调动导致750型生产技术早就撒满了祖国各处,只要有心生产,都能进入这个市场。当然这个有心是建立在国营厂,有政府背景的。

    像扬帆厂这样私营厂可要花费一些手段了。

    “750型的保有量多,可能不止是技术的普及。最要是订购人群就不是以私人为主的,或者说购买主力都是政府或者国企这种。”杨全思考着说道。

    750CC百公里耗油量甚至能达到7~8升,这种油耗私人如果没有充足理由不会购买的。但是政府就不一样,一方面是军队、公安等大家都很喜欢这款摩托车,另外只有这一种选择,没有别的款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