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 一边倒的战斗-《残阳帝国》


    第(2/3)页

    谢尔曼的反击间隔极短,这得益与艰苦的训练和士兵营养的增强。这些士兵在国内时,每天口粮不足九两米,当然无法支持快速持久的装填,但是在褚亭长的部队,每天摄入热量超过7500大卡,这使得装填手可以一直保持极高的效率。

    日本车长发现中国军队的炮弹,越来越靠近自己。都是擦着旁边过去,而且没有越过头顶的,这是一个可怕的苗头,意味着敌人测距水平很高。前量或者横风计算出现偏差,那是难免的,但是炮手专业性和基本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测距上。

    两翼日军仍然顽固第掉头,用坦克最强大的正面装甲——一块略厚过手掌的钢板,对准敌人。很快他们就要跨进1.2公里门槛,双方将进入公平的互相保证毁灭的距离(至少日本人是这么想的)。

    谢尔曼连三排2号车的一次射击,首开了记录。他在1.2至1.3公里距离上,击中日军坦克正面。为了保证击中面积较大的车体,炮手压低了一个密位。炮弹击中对手车体首下。炮弹切入装甲,将驾驶员双腿截断,然后贯穿了整个车体,摧毁了传动和发动机后,停在了发动机缸体内。

    百式坦克的这具效率极低,重量高达1.2吨的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显然是这辆坦克上防弹性能最好的部分,两侧散热片的厚度,远远超过正面装甲。柴油发动机不易起火的特点,让这辆坦克苟延残喘的一段时间,也让断腿的驾驶员继续在痛苦中煎熬。

    第二发炮弹再次击穿正面装甲,这次引爆了弹药。

    日军坦克开始反击,它们通过短停/射击/继续行进的方式进式射击。

    在习志野战车学校的几名教官,远离实战,自己瞎琢磨出的战术中,短停射击是对付笨重对手的最佳办法。

    制定这种战术,是基于日本坦克的几个优点——第一重量较轻,导致机动性好,很难被对手击中。第二火炮口径小,导致射速高,可以提供很高的命中率和火力密度。第三,发动机效率低,但是不容易起火,被敌人命中后,仍然可以保持反击能力,而敌人一旦被击穿,则很容易起火。

    能把缺点当做优点计算,是整个战术的理论基础,当然其中最离谱的是他们估算出的击穿距离,为了激励士气,上峰特意把已经夸大的数字,又增加了200米。总之日军的精神力量,可以弥补纸面上苍白的不足。

    日军的短停射击,竟然打出不错的精度,他们围绕各种“优点”进行的演练,确实是下了功夫的。日本炮手们在行进中队目标进行测距,大致确定火炮方向射界。急停时,迅速摇高低。

    精良的射术,保证其在5至6秒内,一气呵成完成瞄准和射击。炮弹呼啸着,击中了谢尔曼。装药的炮弹瞬间爆炸,一时干扰了双方的观察。当烟雾散去时,日本炮手发现对手没有任何损毁的迹象,但是敌人炮塔上有人钻了出来。车长下令不要启动,准备补一发。他以为刚才一击击穿了目标,所以敌人要跑,岂不知是目标车长观察镜损毁,想爬出来指示炮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