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 修复大桥-《残阳帝国》


    第(2/3)页

    事实上,缅甸这场恶仗已经打掉了日本一年的卡车产量,成为了大本营眼里的无底洞。所以他们需要坂垣这样的战神来,通过一次决定性战役解决问题。

    关原知道,木村司令官不敢主动出击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消耗。军部收集到的信息,美国的卡车产量是日本的四百倍。关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被夸大过,总之从战场上的情况看,敌人完全不缺乏车辆和燃料。仅仅一两年前,他看到的中国军队连牲口都配不齐,很多运输依靠人挑着扁担完成。

    他估摸着,板垣的计划一定会失败,地图上的距离可能让坂垣产生了错觉,让他以为敌人还远,但是实际上,敌人的开进速度大约是日本军队的两到三倍。这将是战场上巨大的优势,而褚亭长非常善于使用这项优势,使这得他随时保持优势兵力。

    他决定放弃东枝,也不向曼德勒靠拢,而是向南撤退。既然敌人把大桥炸毁了,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他立即拟定了给板垣的电报,告知部队失去退回曼德勒主要桥梁,只能向南移动,他会在下游水浅的地方,寻求渡河办法,当然会带上重武器。已经过河的一个步兵大队和师团配属部队,暂时交给方面军指挥。

    安排完一切,关原下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制造向曼德勒靠拢假象。他准备向南撤退,退到同古或者彬马那,最坏的情况可以向泰国跑,或者在勃固上船,如果板垣把74军吃掉,局面扭转了,则可以沿着铁路北上,做支援状。

    周有福的坦克群,在东枝东部,截断了敌人向曼德勒去的铁路,并迅速建立了几道防线,防范敌人突围。敌军拼命向这里发起冲锋,但是都被打退了。他觉得入夜后,敌人会进行一次决死的反击。他从褚亭长那里学到了集中兵力的原则,通常他不会在防线上平均分配兵力。

    入夜前,关原将所有带不走的炮弹都像中国军队阵地倾泻,做出殊死一搏的姿态。夜色降临后,他的先遣部队突然转向东面,突破了周有福部队的几支运输部队,迅速跳到了外线。与此同时,其余部队一起转向南方,一边撤离,一边破坏道路。在掸邦高原,他还有可以依仗的地形,步步为营的后撤。

    周有福发现不对劲,敌人似乎没有来撞自己的铜墙铁壁,而是向南开溜了?在他的经验里,国军友邻丢下自己人逃走是常事,但是日军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通常他们会非常死硬地执行上级命令,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他这次吃了经验主义的亏。倒是黄天仰突然发起的进攻,正好踩到敌军后撤的点上,部队前进势如破竹。203师迅速攻入东枝,占领了敌人指挥部,还咬死了一支正在四处放火。来不及撤的日军后卫部队,打死了第4师团的主计大佐:冈林直树。

    第4师团就这么虚晃一枪溜走了。 关原并没有违抗坂垣的命令,向曼德勒去的大桥确实被敌人炸掉了,坂垣也同意了他向南寻找渡河点的建议。坂垣其实觉得问题不大。既然大桥被炸断了,说明褚亭长的部队一样过不来,保守算,两三天内还到不了跟前。那时候第4师团应该已经在下游渡河,届时可以利用仍然在手中的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迅速北调,可能比褚亭长的部队到达更快些。

    关原的电文里婉转提到了敌人来势很快,但是坂垣觉得,每次决战,都是在最后一刻才决定胜负的,所以他拒绝高估敌人的速度和战斗意志。

    如果坂垣可以客观看清楚局面,他应该意识到,褚亭长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在日军之上,第5军一个步兵营的火力超过了兵力更多的日军大队,更别提机动能力了。坂垣心里当然也有自己的估算,他认为褚亭长第5军可能可以顶的上一个半主力师团,也就是说,接近一比一的交换比。但是他拒绝接受,中国军队战斗力超越,同等数量日军的可能性,这事关荣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