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 条件反射-《残阳帝国》


    第(2/3)页

    部队缓慢向上攀爬,一些陡峭地段必须手脚并用。必须说日本人很会利用地形选择防御。第6师团主动收缩了防线,放弃了一些高地,但是把最险要的部分保留了。这里的山势,就是白天柱着棍子向上,也十分困难,何况也是夜里背着沉重的武器?如果按一般方式发起进攻,损失一定会非常大。

    炮击结束。吕青山没有立即叫停部队,而是观察日军从坑道里出来的速度。他注意到,敌人迅速从六条主要坑道内出现,但是人数不多,显然敌人并不准备在主阵地部署太多人马。他给了马强和徐冲信号。步谈机部署到排一级的200师,执行命令很快,两个营所有人趴到地上。

    日军也是纳闷,为什么突然炮火增强了,他们也担心敌人夜袭。于是两个中队日军重新进入阵地后,立即发射照明弹,但是200师距离他们还远,所以并没有什么发现。

    发射照明弹的行动,立即招致第二轮猛烈炮击,日军被迫再次转移坑道。这边吕青山下达指令,要求1000名进攻士兵迅速向上。

    炮击停止后,敌人再次恢复阵地显得有些犹豫,吕青山观察到,他们比上一次行动,慢了一拍。敌人再次进入阵地,也没有急着发射照明弹,因为实在看不出中国军队大规模上来的可能,他们担心的,其实只是小股侦察部队趁着炮火上来侦察。敌人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觉得不保险,于是又发射了两枚照明弹。几乎立即招致炮火急袭。

    吕青山就是要让日本人形成某种条件反射,让他们知道发射照明弹会发生什么,和训狗差不多。第4师团是难缠的部队,他和那些喜欢死磕的师团不同,非常善于学习和适应,对付这种聪明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带到沟里去。

    果然敌人第三次返回不仅更慢,而且很久都没有打照明弹。他们也发现了对面人来疯一样的炮弹,与照明弹有一些关联。于是只是用手电筒向下方照射,当然什么也没发现。

    僵持持续了一个小时。炮击再次落到山顶,日军按部就班撤离。按照无人机视野的观察,整个三次炮击,打出去炮弹1500发,消灭的敌人不超过60人。必须说,敌人是精明和狡诈的,他们在用最小的代价,维持有效防御,不过这一次 ,他们就要吃苦头了。

    这次加入攻击的,是155毫米重炮,炮弹一直落到反斜面上,追着日军退入坑道。

    距离主要阵地还有150米的200师战士,不再隐蔽,开始最后一次冲锋,这次他们将要抢在日军前抢占制高点,然后将敌人压在下面。但是他们进攻的这一面,没有道路,却有铁丝网。可能在壕沟前,还有暗堡和*。而敌人后方山坡却有完善道路,所以进攻,绝不可以拖泥带水。

    炮火没有在山顶持续多久,就延伸向敌人斜面倾斜,为了能够炸毁其通道入口,当然这多少需要靠运气。地下设施通常有很多通道,而且加固过。

    躲在大山里面的敌人也纳闷,怎么敌人火力能揍到这里。这说明敌人的炮火应该就部署在前沿才对,要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弯曲的弹道。
    第(2/3)页